职业提升
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职业提升  >  正文
【培训心得】伯明翰学院周孟岑:2019年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任教师适岗履职培训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9-12-11 点击量:

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任教师适岗履职培训,在这五天中我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数名优秀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专家的全程悉心教导下,收获颇丰。在此,就这五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为基础,浅谈几点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精神卫生法的学习

《精神卫生法》立法最大的特点在于自愿住院、自愿诊断的相关规定,从中也确立了精神病司法鉴定的复核诊断制度,充分体现了尊重精神病患者人权的原则,保障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

自愿住院原则和危险性强制原则并存。《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据此条可以看出,除非达到“危险性”程度,精神障碍患者有权拒绝住院。自愿住院和强制送医是否有冲突是本条规定争议的焦点问题,就危险性病人来说强制送医并无不妥,但是仍然存在非危险性精神病人,精神存在障碍,无法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表达是否自愿住院的意思表示的时候,《精神卫生法》没有对此类问题进行解释和规定,有待地方细则或者司法解释的完善。结合工作经验,此类病人的自愿原则的体现,仍然需要通过监护人制度,选择有利于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给予被监护人最大的利益保障,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医疗机构给予是否住院的建议,从而体现病人自愿住院原则的规定。

危险性住院的司法救济制度的立法特点。《精神卫生法》第三十二条至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再次诊断和司法鉴定的救济制度。法律规定有危及他人安全的精神障碍患者,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出具鉴定报告。这是对防止精神病收治制度被滥用做了比较充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救济。同时该条文的确立对司法鉴定工作会有一些的新的内容。比如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结合实际工作精神,我们司法鉴定所是精神病院下属的机构,附属于精神病院。据了解,宁波市的精神病司法鉴定所都是如此模式,医疗机构下的附属机构。当医疗机构作出的再次诊断仍然被异议的时候,是否应当采取本单位司法鉴定机构的回避制度,从而保证司法鉴定的公平公正。又比如再次诊断异议的时候,鉴定所应当出具司法鉴定报告,对鉴定报告内容是否要有所改变。这些改变的问题有待法律的完善。

通过阅读现行的新的法律,从而提高自己的法治理念,对自我素质的提升,同时对自身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并且对以后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自职业保护机制。

二、绘画心理学的学习

“房树人”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属于绘画艺术疗法,简称HTP。它运用非言语性的投射优势,绕过人的理性意识,突破画者语言交流的局限,直接进入画者的潜意识,比语言更加直接和真实。绘画疗法简单易行,进行时间较短。容易引发浓厚兴趣,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可操作性好,不容易对人构成心理威胁。所以特别适用于孩子,不善于语言表达的人、不擅长抽象思考的人、性格内向不愿意表达的人、以及选择逃避防御人、持戒备心理的人。它可以了解绘画者当前状况,比如爱情观家,家庭观,还有事业观、价值观。如果你是专业心理咨询师,还可以用来及筛查情绪情感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性等,为心理咨询服务提供有力依据。所以,一张纸,一幅画,一个房子、一棵树、一个人。内心世界在这幅画上一览无余。

每一幅画是无声的语言,也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语言。绘画心理学的学习也为我以后在学生工作中有了新方法新思路。特别是在心理心理普查中,找到了更加隐秘的办法与方式。

三、音乐治疗的学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不断的增大,以及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癌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作为临床上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之一,不仅在身体上带来严重的影响,更多的是巨大的心理压力。

传统的心理护理主要是劝说,鼓励,倾听等心理支持方法。我们科室大胆的开展了音乐疗法,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所以我们科室开展音乐疗法这一活动,使患者通过欣赏和体感产生情绪、情感变化现身说法及各种联想活动而达到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压力,进而起到缓解焦虑、抑郁的目的。

本次培训收获满满,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相信经过这次学习我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自信。

版权所有:武汉纺织大学学生工作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