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级通知精神及校学工部安排,我于10月20日下午至25日中午,参加了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办的湖北省高校新任辅导员适岗履职能力培训班第一期。经过为期6天培训活动,先后聆听了一批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进行了班级小组讨论,观摩了先进示范工作,完成了主题实践活动,撰写了研修论文,在感到安排满当、紧张充实的同时,收获颇丰。
一是为履职尽责架构了理论框架。走进辅导员岗位以来,大多数情况是先接手工作,再学习方法,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情况比较普遍,对本职工作的理解,对应知应会的掌握相对浅显和碎片化。特别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角色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日常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常常感觉摊子很大,头绪很多,很容易陷入事务性工作的泥淖中,疲于应付处理,难有精力总结思考。这些新任辅导员的常见的弱项短板在培训中得到了系统的解决和提升,在《辅导员的角色认同与职业发展》这一专题报告和主题研讨中,从思想政治高度和深度精准定位了辅导员工作,系统梳理和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一系列最基本最本质的问题。在《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我国学生工作变革》这一课程中,从时间和发展的维度理清了学生工作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以发展变化的视角把握工作重心。这些培训内容逐步搭建起辅导员工作的框架,让一团乱麻的工作事务有了信仰的加持,有了理论的支撑,有了责任的鞭策。
二是为开展工作规范了模板标准。尽管各高校情况不尽相同,但学生工作内容和要求大同小异,诸如学生党团组织与班级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共性工作,新入职的辅导员由于缺乏经验,对工作重点和要求常常把握不准,往往是遵循学院惯例和老办法,一边摸索一边推进,很多工作流程不严谨,标准不规范,效果打了折扣。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与方法创新》培训中,对高校学生事务的内涵归纳为“一个使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重性质”:管理性、服务性,“三大主题”:教育、管理、服务,“四个要素”:学生、专业人员、具体事务、学生事务专业,并把内容细分为4类、13项、63点,囊括了与辅导员相关工作的方方面面,又通过例举介绍地质大学“新生引导月”系列教育活动、“发展型”资助体系、“党徽照我行——支部引领”工程、大学生学习支持中心、“南望毕业季”等学生事务管理10个系统解决方案,既是对各项学生工作要求的原原本本落实,又包含了许多创新的解决举措,对新手辅导员把握学生工作要求内涵,理清方法思路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三是为破解难题提供了路径参考。在培训交流过程中,新任辅导员普遍反映现代大学生思想更加复杂,心理世界难以捉摸,特别是后疫情时期,常态化疫情防控管理要求提升,学生不理解难适应,且经历大半年的居家隔离,很多学生心理上的隐患逐步显现出来,心理问题呈爆发态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谈心疏导、危机干预、突发事件处理这些工作大家既不愿意遇到,又是绕不开的难点,工作不知从何下手,还容易因担心方法不对产生更坏影响而束手束脚。这次培训也是直击辅导员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在“工作方式方法传授”专题单元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识别处理》和《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大学生危机管理与应对》两门课程,分别由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所985高校的学工领导讲授,从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传播等方面,通过各种案例传授了理论方法的应用,很多案例的处理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们在反思和复盘中,逐步理解了危机事件的内涵,了解到要通过源头控制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科学完善的机制提高快速处置能力,通过有效的引导控制危机事件的舆论传播和后续影响。对于大多数新任辅导员来说,有了这个大体的路径框架,再以自身的思考分析和经验积累灵活有效应对,就能解难题,破困局。
四是为推动提升引发了思考研究。这次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借鉴过程,省内高校众多,不同层次的院校各有突出特点和优势,我们从中既掌握了理论层面的思路理念,也学到了技术层面的方法举措,同时更清晰地感受到,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人力投入、平台搭建、硬件支撑、机制完善的综合结果。我们在实地参观华中师范大学时,发现有些基地平台建得很好,使用也很便捷,特别是在心理这一块,华师是很有名气的,殊不知,这是多年来投入了大量资源的试点建设,非一日之功。所以,各个高校的资源投入、平台建设、文化底蕴、生源结构都不一样,有些方案别处可行,如果全盘嫁接过来,未必我用可行。我们新任辅导员培训有收获,渴望能够把所学转化运用到工作中来,但切忌生搬硬套,必须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在理解掌握别人的思路精髓基础上,回到自身则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做本土化改良,充分考虑可行性和实效性,趟出一条具有纺大特色、个人特点的路子,这样或许才是对工作最实际的提升和帮助。